在这种情况下,龙芯中科还是背负了不少骂名,原因出在公司上市前后迥异的业绩上。
2022年,龙芯中科成功上市。
上市前的2019年—2021年,公司业绩表现都还说得过去,营收从4.86亿元增长到12.01亿元,净利润则从1.93亿元增长到2.37亿元。
然而上市后,2021年—2023年,龙芯业绩一路下滑,营收从12.01亿元降到5.06亿元,净利润从2.37亿元减少到亏损3.29亿元。
2024年的龙芯仍然没有停住下滑的趋势。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08亿元,同比减少21.94%;实现净利润-3.43亿元,同比降低65.67%。
并且根据业绩预告,公司2024年预计亏损6.19亿元,同比下降87.89%左右。这种业绩变脸的行为给公司招来不少谩骂。
自研架构
实际上,龙芯中科是自研架构去了。
在CPU的世界,架构或者说指令集相当于芯片的“语言”,是芯片执行任务的命令。
目前全球主流的两大指令集,一个是英特尔的X86指令集,一个是ARM公司发明的ARM指令集。
我们熟知的芯片企业基本都是花钱购买它俩的授权,例如海光、兆芯等CPU企业一般都基于X86架构,而华为的麒麟、高通、苹果则大都基于ARM架构。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海光等都不是100%国产。华为倒是开发了自己的灵犀指令集,不过其主要的系列产品指令集都不是灵犀。
购买现成的架构当然有利也有弊:好处在于生态强大,生产出来的芯片很容易适配海量的应用软件;缺点很“致命”,用别人的东西始终不保险。
一开始,龙芯同样是外部购买指令集来研发CPU,不过既不是X86也不是ARM,而是MIPS。2019年—2021年,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大多基于MIPS指令系统。
渐渐地,龙芯中科开发了自己的LoongArch架构。近年来,公司产品已经彻底转向LoongArch。
这也是为什么从2022年开始,龙芯中科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率均大幅上升。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25亿元,同比增长35.78%,研发费用率更是飙升到83.96%,接近2022年的两倍。
2024年前三季度,龙芯中科的研发费用率再创新高,达到101.04%。
这个水平在整个半导体行业中仅次于寒武纪,远超海光信息、澜起科技等公司,从而拖累了公司业绩。
不光如此,龙芯是国内唯一一家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研发CPU的公司。算起来,为了整出自己的CPU,龙芯已经死磕了20多年。
构建生态
而接下来,龙芯中科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因为没有生态,自主架构也只是纸上谈兵,很难商业化。
不同CPU指令系统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是独立的生态体系,其中软件生态的应用数量、类型和丰富程度大相径庭,从而形成生态壁垒。
英伟达之所有能长期称霸AI芯片市场,其CUDA生态功不可没。
龙芯在军工等更注重安全和自主可控的领域渗透率较高。例如,北斗导航卫星上就搭载了龙芯1E和龙芯1F。龙芯2K在数控机床领域被广泛使用,龙芯2J则专供军用。
公司在商用方面想要从零开始构建生态,的确没那么容易,得循序渐进才行。
一是,X86和ARM这俩已经相当成熟的架构挡在前面;二是国内还面临华为、飞腾等同行的激烈竞争。
不过,公司也算小有成就。
在AI、工控、云计算等领域,龙芯中科与太初元碁、诚迈科技、华为云等众多企业达成合作。
部分桌面终端、工作站、服务器等整机产品已逐步搭载龙芯CPU芯片,WPS等应用软件企业也都已经发布了与国外架构并列的龙架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正在研发与龙芯CPU配套的GPU芯片,提升综合竞争力。
而要更加发展壮大,都是持久战。对于已经坚持了20年的龙芯中科和胡伟武来说,最不怕的就是这个。
也正如龙芯的另一位灵魂科学家黄令仪所说的那样“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结语
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龙芯中科当这个“拓荒者”已经长达20多年。
公司营收下滑、业绩亏损只是表象,巨额研发、自研架构、重塑生态才是背后的原因所在。
在一众购买架构的国内芯片公司中,龙芯真正将国产替代贯彻到底。
以上仅作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关注飞鲸投研(id:Feijingtouyan),立即领取最有价值的《成长20:2025年最具有成长潜力的20家公司》投资报告!
来源:飞鲸投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