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徙邑商丘辨析
刘秀森
颛顼是远古 五 帝 的 第 二 帝。 关于颛顼迁都商 丘,《 晋 书· 地 理上》记载:“颛 顼 始 自 穷 桑, 而 徙邑商丘。”《黄 帝神农氏谱系 表· 释 考》 记 载 “颛顼高阳氏…… 在位七十八年。国都若水,徙商丘。”《太 平御览》卷七九载:“颛顼……始都穷桑, 后徙商丘。”
但是,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说法:颛顼“徙 邑商丘”不是现在的商丘,而是濮阳,并列 出《世本》和《帝王世纪》中的话作证。
颛顼当年“徙邑”的是现在的商丘还是 濮阳?濮阳在历史上叫过“商丘”吗?这一 问题多年来没有弄明白。现在我们看答案到 底是什么。
《帝王世纪》引《世本》说:“《世本》, 契居番,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陶唐氏 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故《春秋》曰阏伯居 商丘,祀大火,相因之。故商主大火,谓之 辰。故辰为商星,今濮阳是也。”
这一说法的毛病首先在于“阏伯之所居”“故辰为商星,今濮阳是也”。众所周 知,契是远古时期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现 代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卜 辞通纂》中说:“阏伯为商之先人,而商之 先人为契,则契与阏伯是一非二。”阏伯所 封之商丘称“商”,又称“殷”。《史记·殷 本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 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 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 氏。”《帝王世纪》的作者皇甫谧也说:“殷 出自帝喾。子姓也。”并说:“帝俈(喾) 高辛……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 亳。”帝喾所都之亳在哪里?《史记·正义》 引《括地志》说:“宋州谷熟西南,南亳古 城。”“宋州”即现在的商丘,这是无可争 议的。唐代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进行比较系 统叙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高辛故城 在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 《归德府志》记载:“帝喾陵在府城南高辛 里,帝喾所都之地,帝喾都亳,故葬此…… 有宋太祖开宝元年诏祀帝王陵寝碑可考。”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虽然引了《世 本》的话,但也对亳进行了考证,说:“学 者咸以亳在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 有尸乡亭是也。谧考之事实。失其正也。孟 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耳,葛伯 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 夺而杀之。古文《仲虺之诰》曰,汤征自葛 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 童子饷食,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南 亳在谷熟之地,北亳在蒙地,非偃师也。” 皇甫谧说来说去,最终肯定“亳”在梁国(今 日之商丘),而不是在别的地方。
皇甫谧又再次考证说:“今梁自有二亳, 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故古文 《仲虺之诰》曰,乃葛伯仇饷。(汤)初征 自葛,即孟子之言是也。汤又盟诸侯于景亳。 然则二亳皆在梁矣。春秋会于亳是也。”再 次肯定“亳”在今日之商丘。
皇甫谧还说:“若汤居偃师,去宁陵 八百余里。岂当使民为之耕乎?亳今梁国谷 熟县是也”“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
皇甫谧经过再三再四的考证,帝喾所都 之亳、商汤所都之亳皆在今日之商丘。亳在 今日之商丘无疑。那么,“殷(商)出自帝 喾”,就是“出自”现在的商丘了。“商丘” 是由“商”而来,濮阳(或称帝丘)不是“商”, 何以为“商丘”?《庄子·人间世篇》中有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注释】曰“商 之丘:即商丘,在今河南省,地名。”又是 商丘是今日之商丘而非濮阳的佐证。
另外,《左传·昭公元年》载:“昔帝 喾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 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 现在的商丘有古代的阏伯台、阏伯庙,即阏 伯墓所在地。《括地志》载:“宋州宋城县, 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因此,契(阏伯) 所封之“商”即今日之商丘,而不是濮阳或 其他地方。当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和范文 澜先生研究甲骨文,都认为“商”就是现在的商丘,不是别的地方。 而且,“《世本》,契居番,相徙商丘, 本颛顼之墟,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 故《春秋》曰阏伯居商丘,祀大火,相因之” 也是不对的。“契兴于唐、虞、大禹(夏朝 开国君主)之际”(《史记》),而“相” (公元前 2054 年—前 1899 年)为夏朝的帝 王仲康之世子,是夏朝第五位君主,与契的 时代相距很远,怎么能“阏伯(契)居商丘, 祀大火,相因之”呢?应该是阏伯的孙子“相 土因之”才对(《左传》载“阏伯居商丘…… 相土因之”)。
况且,夏帝“相徙商丘”也 不是濮阳。《夏商合传》说:“夏后相之四 年丙戌,贼羿篡位,后相奔出,依商侯相土 而居。相土俭朴,不能徇后相之欲。居二年, 于六年戊子,又往青州依同姓所分诸侯斟灌 氏、斟鄩氏二国。”最后才迁之濮阳,怎么 能说“相徙商丘……故辰为商星,今濮阳是 也”呢?
至此,有充分的根据下结论:颛顼“徙 邑商丘”所徙的就是现在的商丘,而不是 濮阳。相徙商丘在先而迁濮阳在后。帝丘(今 濮阳)虽是颛顼之墟,但也不能因此否定 颛顼徙商丘是现在的商丘。颛顼所徙之邑 在商丘,因此现在的商丘也足可以说是颛 顼之墟。
或者有人会说:“康熙四十四年《商丘 县志·帝王》记载上古都于商丘的帝王从帝 喾始记,为何不见记载颛顼?”这很简单, 因为《商丘县志·帝王》记载是“从帝喾始 记”,颛顼在帝喾之前,所以不见记载颛顼。 当时的修志者可能是受《世本》中某些话的 影响,对“颛顼徙邑商丘”没经过认真考证, 否则就可能不是“从帝喾始记”,而是从颛 顼始记了。
有人说:“夏帝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相帝当时依斟灌、斟鄩氏,而斟灌斟 鄩氏不在商丘附近。因此不能说相所徙的是 我们的商丘。”而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 上古广泛的神话、传说、地质、生物、考古、 金石、甲骨、古典书籍及近人著述多方面的 史料中,选择比较可信的,进步的”陈穉常 著的《中国上古史演义》说:“仲康病崩, 子相嗣位,年幼体弱,后羿便公然带兵进逼, 夏后相只得弃了国都,迁移到商丘(河南省 商丘市)地方,除依靠商国之外,还依靠同 姓的两个诸侯,一个是斟灌氏(山东寿光县), 一个便是斟鄩氏(山东省潍县)。”怎么能 说斟灌、斟鄩氏不在商丘附近呢?《括地志》 载:“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 光县东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 是也。”青州寿光县在山东半岛中部,离商 丘较近。晋人杜预云:“乐安寿光县东南有 灌亭。”即今山东省寿光境内。唐人张守节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斟 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更说明斟灌、 斟鄩氏离商丘不远。
那么,“颛顼徙邑商丘”所徙的地方在 现在的哪里呢?据康熙二十九年《项城县志》 记载,颛顼当时徙邑商丘,所都之地在现在 的项城。项城为古商之地,在 1965 年之前 还属商丘专区,为公元前 2800—2300 年的 龙山文化遗址,为殷商故地,境内有“高阳 帝丘颛顼之国”,亦有古“广阳”及“顿丘” 遗址。《项城县志》记载:项城内“循谷河 而北为南顿,南顿古项子国”“南顿在昔一 都会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颛顼之国,耿 亳在指顾下,古帝王(指颛顼、帝喾)皆出 其间”。今项城市高丘寺镇“高阳帝丘”亦 曰“高丘”,即故颛顼之国之所在。颛顼号 高阳,高阳帝丘的“颛顼冢”与广阳内的“骨 头冢”遗址部分尚存,冢内出土有灰土层,黑陶片、残鼎角、鹿角、贝壳、动物骨、牙齿、 人髅骨等,文化土层明显可考,1980 年前 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龙山文化遗址。 2005 年 4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 合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与濮阳市文物保 管所联合对濮阳高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试 掘,探明古城址面积达 916 万平方米,城建 于东周时期,从时代上就是卫成公迁徙的都 城帝丘。综上所述,“商丘”并非卫成公时 期的卫国都城帝丘。
颛顼所徙之商丘是濮阳的说法与《水经 注》有密切关系。《水经注》是为《水经》 作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我国古 代一千多条大小河流的流经及那些地方有关 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不少 学者认为,由于《水经注》所引用的大量文 献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残缺不全或已全部散 失,所以《水经注》保存的许多资料,对研 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但是,正像“人无完人”一样,书也无全是。 虽然郦道元的《水经注》价值很高,而由于 郦道元所处的当时南北分裂,他虽然博览群 书,学识渊博,而由于当时诸种条件的局 限,不可能把中华的所有地方都详细考查 一遍。因此,《水经注》对一些地区的记述, 难免有袭谬沿疑之处。另外,其《水经注》 所引之书,也有被剪裁、改写不当的地方, 那些书籍在长期传抄中造成的不少讹误在 所难免,以至“经”与“注”互相混淆;有 的章节误简夺讹十分严重,几至难以辨读, 因此深为后来之学者所困扰。所以,明清 两代,不少学者都十分重视《水经注》的 校理工作。明代朱谋玮(宁献王朱权七世孙。 封镇国中尉,摄石城王府事)校理,著有《水 经注笺》40 卷。清乾隆年间,更有全祖望(清 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赵一清(少禀父昱教,学于全祖望,从事根柢之 学)、戴震(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 思想家)三人全力以赴注释此书。光绪年间, 又有王先谦汇列全、赵、戴三家校语,参考 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经注》。他们 不但从大体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经文与注 文,而且纠正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原有的 不少错误,《水经注》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 上述诸家所注仍存在不少问题。清末民初杰 出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 本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发愤 编撰《水经注疏》,用了 20 多年的时间撰 写 80 卷,对郦道元《水经注》所引之书皆 注其出典,所叙之水指详其迁流,集中了《水 经注》各家纂疏的精华,给了我们一部较 为完美的《水经注释》,其中对“商丘即濮阳” 一说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纠正。
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的《水经注 疏》就《水经·瓠子河注》云:“河水旧 东决,迳濮阳东北,故卫地,帝颛顼之墟。 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 本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 之都,殷之相土又都之”进行了驳斥:“全云: 帝丘岂商丘耶?阏伯之商丘在睢阳,非帝 丘也。王伯厚(王应麟,南宋官员、经史 学者。字伯厚,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 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曰: 此盖出于《帝王世纪》之缪。赵(一清)云: 按《寰宇记》卫南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 即古帝丘,卫成公迁于此,郦氏以商丘当之, 真属臆说。会贞按:《左传·昭十七年》, 梓慎曰,卫颛顼之虚,故为帝丘。杜《注》, 卫,今濮阳县。《续汉志》:濮阳,古昆吾国。 《通典》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又《左传·襄 九年》,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杜《注》, 商丘在宋地。是颛顼、昆吾居帝丘在卫,阏伯、相土居商丘在宋,渺不相涉,乃《帝 王世纪》谓颛顼自穷桑徙商丘,于周为卫, 又谓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阏伯之所居, 随举《春秋传》文为证,俱引见《御览》 一百五十五,则混帝丘而一之,而以颛顼、 昆吾与阏伯、相土所居为一地矣,舛误殊甚。 以郦氏之好辨,竟承用皇甫说,不置一词, 不可解也。”
《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 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 因之,故商主大火。”《左传·昭十七年》 载:“宋,大辰之虚也。”商丘这个地方正 是辰星的分野,怎么是濮阳呢?
杜冠章先生《光武帝元光河决滑县辨析》 说:“郦道元把‘帝丘’与‘商丘’混为一 谈,再次犯了移花接木的毛病,说濮阳‘号 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 所居。’《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 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 故商主大火。’阏伯的封地为‘商’,墓冢 被称为‘商丘’。而这些都被郦道元错误地 移到了濮阳。”
至此已非常明白,说商丘是濮阳是错误 的。显然,向来持帝丘是商丘论点的,是受 了郦道元和皇甫谧舛误的影响,而不知杨守 敬纂疏、熊会贞参疏的《水经注疏》早就进 行了纠正。
(本文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 主席、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