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仍能走路可能是韧带损伤未完全断裂、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移位较小、开放性骨折等病因导致的。这些病因导致骨折后,虽然骨折,但未出现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患者仍能行走。但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骨折移位加重,影响恢复,甚至造成后遗症,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韧带损伤未完全断裂
由于外伤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腱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并未达到完全断裂的程度,因此仍有部分功能存在。患者可尝试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患处,以限制肿胀和疼痛。
2.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是指在髌骨骨折的同时发生于其附着点上的骨折。此类骨折通常是因为直接暴力作用于膝关节所致,在剧烈运动中容易发生。对于此类骨折,可通过穿戴支具固定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如弹力绷带、石膏托等。
3.骨折移位较小
当受到撞击时,股四头肌收缩会导致髌骨向后上方移动,引起髌骨骨折的发生。若骨折移位较小,则不会对周围的神经血管造成压迫,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如果只是轻微的裂纹性骨折,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法复位的方式进行处理,常用的复位方法包括折顶回旋法以及提拉捺正法。
4.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是由于外界物体的侵入导致皮肤完整性破坏而发生的骨折,此时可能会有出血、疼痛等症状。开放性骨折需要紧急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清创术、伤口修复等处理。
针对髌骨骨折,建议定期复查X光片以评估愈合过程,同时应避免负重行走,以免加重损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